2025年1月1日,欧盟《海运燃料条例》(FuelEU Maritime)正式生效,与2024年1月已落地的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形成“双重监管”,为全球航运业划定了明确的碳排放“红线”,也给航运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碳成本压力。
欧盟碳排放政策密集出台
近两年,欧盟有关碳排放的政策密集出台,正以“组合拳”形式席卷全球航运业,形成覆盖运营全流程的严格监管体系。
作为欧盟应对气候变化“绿色新规”在航运领域的核心举措,欧盟FuelEU Maritime以“倒逼燃料结构转型”为核心目标,为航运业设定了极具挑战性的阶梯式碳减排路线图。该法规明确,以2020年船舶燃料碳强度为基准线,分阶段提出减排要求:2025年为2%,2030年提高到6%,2035年大幅攀升至14.5%,2040年、2045年分别达到31%、62%,最终在2050年实现80%的减排幅度。
为确保碳减排目标落地,该条例还制定了严苛的罚款机制:违规船舶将根据超额排放量缴纳罚款,罚款金额与超标幅度直接挂钩,最高可达每吨燃料2400欧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条例对港口用能提出了“硬性约束”。根据规定,自2030年1月1日起,停靠欧盟成员国主要港口(如鹿特丹、汉堡、安特卫普等枢纽港口)的集装箱船和客船,在停泊期间的所有用能必须来自岸电,不得使用船舶自身燃油发电;2035年1月1日起,这一要求将扩展至欧盟所有港口,包括中小型支线港口。
如果说FuelEU Maritime是“从源头控排放”,那么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则是“从成本端施压”,通过市场化手段倒逼企业减少碳排放。2024年1月1日,航运业正式被纳入EU ETS管控范围。
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实施细则,EU ETS对航运业的覆盖采取“逐步过渡”策略:2024年覆盖船舶在欧盟航段碳排放的40%,2025年提升至70%,2026年起实现100%全覆盖,即船舶在欧盟境内港口之间航行,以及进出欧盟港口的航段所产生的碳排放,均需购买碳配额。更严格的是,2026年起,除二氧化碳外,甲烷和氧化亚氮这两种温室气体也将被纳入管控范围。
航运业迈入碳成本时代
“欧盟EU ETS实施后,2024年航运成本平均增加了3.7%,其中集装箱航运ETS成本几乎完全转嫁给货主,货运价格上涨1%至5%。”武汉理工大学航运学院教授邓健指出,随着EU ETS首次缴款日(2025年9月30日)的到来,全球航运业正式迈入碳成本时代。航运企业可能会通过多种策略来减轻或规避相应的成本负担,如提高运费或收取额外附加费转嫁给货主,这将使物流端的影响扩展到整个产业链。
“预计将有1.2万多艘船舶和1600多家航运公司受到影响,其中约50%为第三国公司,中国将受到较大影响。”威海中远海运重工科技有限公司高级设计师杨玉波表示,EU ETS全面纳入航运业后,按欧盟碳排放配额95欧元/吨的价格测算,船舶每吨燃油的配额成本约增加300欧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