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绿色发展战略的强劲驱动下,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正以前沿科技与创新机制为引擎,加速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小示范区”建设,探索港口环保治理新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港口的绿色转型提供宝贵经验。
科技与绿色并驱,绘就碧海蓝天新图景
2022年10月,宁波舟山港首批船舶尾气排放综合监测系统正式上线运行,标志着宁波舟山核心港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监管进入了全治理阶段。同年12月,宁波海事部门建立了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室,通过配套制定北仑港区大气污染防治排查工作机制,标准化大气污染治理执法流程,不断改进监控的精准度,持续提升辖区大气污染治理掌控能力和治理能力。截止目前,北仑港区各码头共布置了气体探测探头13个,24小时不间断监控码头前沿水域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污染物,至今已对2.65万艘次船舶进行了数据采集监控。通过智能化分析,系统成功识别并确认了6起涉及使用高硫燃油的案例,充分彰显了智能监管的积极成效,为营造更加绿色、合规的航运氛围奠定坚实基础。
与此同时,海事部门紧跟科技前沿,加速推进无人机嗅探体系建设。“我们在无人机上搭载上高灵敏度的模块,让无人机悬停在船舶的烟囱上,实时地采集气体样本进行监测分析。”宁波北仑海事处监管科副科长王珂俊向记者介绍。通过无人机技术的灵活部署,不仅增强了对特定区域的快速响应能力,还提升了环境监测的准确度与效率,为宁波舟山港及周边海域的大气质量管控提供了坚实的科技支撑,标志着海事环保监管进入了智能化、立体化的全新阶段。
绿色岸电织网,为低碳航运充电赋能
2023年,《宁波市港口岸电奖补办法》正式施行,这是浙江首个市域港口岸电建设使用奖补办法。宁波海事部门积极投身到这场“绿色航运革命”中,持续开展政策宣贯,推动码头单位进行岸电设施建设,实现北仑港区25个集装箱及干散货泊位岸电系统100%覆盖,共安装运行高压岸电系统6套,低压岸电系统30套。同时稳步推进集装箱码头岸电设备升级改造,逐步实现高、低压双路供电,进一步完善岸电供应兼容性。
在此基础上,海事部门进一步深化了船岸协同机制,不仅局限于解决眼前的技术障碍,更着眼于长远的绿色航运机制和生态建设。通过组织辖区“岸电使用推进会”,充分搭建船方和码头方在岸电使用供与求之间的交流平台,推动码头建立完善的岸电供应机制、船岸信息流转机制,不断提高岸电使用的便捷性和效率。据统计,今年1-5月,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累计接用岸电船舶1394艘次,同比增长32.3%,总用电量达210万千瓦时,同比增长277%。
新燃料船舶启航,引领未来零碳航程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视,新型燃料船舶的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宁波油港轮驳有限公司也紧跟绿色潮流,大胆引进国内首艘油电并联式混合动力全回转拖轮“甬港拖80”,并在北仑港区工作船码头设置专用工作船智能岸电系统。今年1-5月份,“甬港拖80”共使用岸电10.7万度,约等于节省燃油37.4吨,减少碳排放量94.3吨,节能减排效果显著,也进一步坚定了公司扩大纯电拖轮船队的决心。
注册于宁波北仑的浙江创欣海运有限公司更是走到了全国领先的位置。作为国内最早开发并实船应用LNG绿色动力的船东,公司既是北仑第一家,也是国内首家LNG绿色动力的航运企业公司,目前共有2艘15500吨级LNG柴油双燃料干散货船,预计每天可减少碳排放25-30%,氮氧化合物60-70%。这一举措不仅展现了企业对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也凸显了新能源船舶在实际运营中的可行性与优势。
针对这些走在绿色转型前列的企业和新型船舶,海事部门通过实施“船管强基计划”来提供全方位的帮助和支持,充分考虑新能源船舶的特性,帮助公司在安全管理、技术培训、应急响应等方面提升综合管理水平,共同推动航运业向零碳目标迈进。
宁波舟山港北仑港区的故事,是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理念交相辉映的生动实践,它向世界证明,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可以并行不悖,这片繁忙而又生机勃勃的海岸线,正逐步成为全球绿色港口转型的璀璨明珠,照亮着未来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的广阔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