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国内口岸
低空经济乘势而起 万亿蓝海蓄势“高飞”
发布日期:2025-04-14 文章来源:中国水运网

打个“飞的”到机场、乘坐“空中出租车”跨长江、在长城边喝一杯无人机送来的咖啡……低空经济不断上“新”,逐渐走进人们生活。

为保障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4月7日,中央空管委印发专项措施,重点围绕健全低空管理体系、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提升运行服务质效、夯实基础支撑能力、强化依法管空用空等方面,向全国空管系统部署加强低空空管工作。

低空“起飞” 城市竞速迎“风”而上

2024年被誉为“低空经济元年”。这一年,低空经济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各地政府也纷纷行动,立足本地特色,从资金补贴、基础设施建设、应用场景拓展等角度,积极布局低空经济。目前,我国有近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

多地争相布局,加快探索天空的“边界”:

不久前,吉林省长白山脚下,天空之城飞行基地迎来首批游客。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天空之城飞行体验公司董事长廉宁说,目前已推出3条特色飞行航线,为游客提供独具特色的游玩体验。

“中移凌云”低空运营平台各类数据实时刷新,武汉、十堰等地的低空飞行物航行状态一目了然,加快构建低空智能“信息网”,让湖北低空产业“蓄势而飞”。

从浙江常态化低空载人航线首航试飞,到海南首次无人机配送离岛免税品,一年来,“天空之城”的梦想不断走近。

据不完全统计,去年至今,约30个省份将发展低空经济写入当地政府工作报告或出台相关政策。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高达33.8%。中国民航局预估,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

不久前的地方两会上,“低空经济”再度成为高频词,“向天空要生产力”的路径更加明晰。 “低空经济产业蕴藏着上万亿元的经济规模,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冯正霖指出,低空经济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对于拉动国内消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升应急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同时涉及航空制造、航空服务、航空旅游、航空教育、航空空域资源管理等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

“目前,全球主要国家拥有11000座通航机场,中国只有451座,占比不到5%。与此同时,中国无人机数量已经超过全球50%,而中国厂商在全球市场的无人机市场份额保持在70%以上。”在深圳市政协常委、北航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夏炜看来,我国的低空空域具有非常大的产业规模和空间,这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蓝海市场。

“一年来,最明显的感受就是认知廓清了,行业发展更趋理性了。”空地一体新航行系统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张学军说,低空经济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从技术路线到商业模式得到进一步梳理论证,新的产业生态逐步形成。

技术向“新” 产业发展走深走实

2024年,低空经济为何一跃成为新的风口?

就低空经济自身而言,其发展离不开先进的飞行器,还需要信息化、网络化、通信等方面的支撑,产业链长,涉及范围广、成长性和带动性强。

新春假期刚过,在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石墨烯航空电池研制中试生产线已开工。这里制造的石墨烯航空电池将用于混合动力无人机,相比传统电池,能量密度能提升50%以上。

风口之上,资源要素进一步向低空经济领域聚集,创新正多点开花。亿航智能完成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固态电池飞行试验;宁德时代战略投资峰飞航空,通过合作提升电池性能……向着长续航、轻量化方向,电池领域研发提速。

从沃飞长空推出AE200纯电动有人驾驶载人eVTOL,到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通用航空研究院自主研制的RX4E锐翔四座电动飞机获颁型号合格证,一年来,技术、产品上“新”,让人们看到产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从先进的飞控系统、高精度传感器,到碳纤维复合材料,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力。我国加快推动5G-A技术验证和应用试点,探索建立通感一体的低空经济网络设施,不断夯实数字“底座”。

“我国主要的信息通信企业以及动力电池、电机等企业都参与了低空经济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说,低空经济与优势产业有效结合,锻造了长板,拓展了增长极。

去年10月12日,北京、上海、重庆、杭州等15座城市与多家央企联合宣布携手共建低空经济生态圈,电信运营商将结合5G+北斗高精度定位网,把低空网络打造成兼具通信、导航、遥感和空域监管功能的标杆示范项目,计划到明年要打造100个示范项目。

冯正霖表示,低空经济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我国正加速迈入“陆海空天”四维交通新时代。“坚持需求导向,关注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产业方向和产品结构,是当下需要关注的重点。针对不同应用场景的政策和技术支持,对于低空经济产业发展至关重要。可以通过发展个性化、定制化服务,创新营销模式和拓展应用场景,进一步有效提升产业的韧性和可持续性。”

聚焦未来 探索低空经济新路径

大力发展低空经济瞄准的不只是当下,更是未来的发展机遇。

“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要避免‘一哄而上’‘局部过热’的情况发生。”冯正霖强调,低空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产业链发展的聚集地,需要以产业发展规划为引领,集聚发力,共同推动。应从强化全产业链协同发展上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坚持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培育龙头企业,推进规模经营;要积极探索符合本地实际的低空经济发展新路径;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低空经济产业集群。

深圳具有培育低空经济的沃土,尤其在无人机领域的先行先试取得了显著成就。去年3月,中国民用航空局明确支持深圳建设国家低空经济产业综合示范区。在这背后,政府敢闯、企业敢投、人才敢干、市民敢用共同激发了低空经济领航起飞新动能。

夏炜认为,低空经济要想“飞得起来”,需要政府、投资机构和创业者“同频共振”。“政府可以加大对低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开放更多试运行场景给eVTOL飞行,同时,为保证低空飞行器的绝对可靠,应始终将安全性和可持续适航置于首要位置,密切关注并遵循相关适航法规。通过试点示范和低空产业发展基金,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出台税收优惠或补贴等财政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搭建测试和验证平台,降低试错成本。”

“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虽然具备弯道超车的潜力优势,但在人才供给、标准体系、基础设施等软硬件环境上依然迫切需要大力投入。”陈倩雯建议,在软服务方面,加大对人工智能、通感一体领域的人才培养,加快数字孪生系统和城市数字底座的公共研发投入,加大低空空域管理、服务和保障领域的标准体系建设。在硬服务方面,加快建设低空通信、传感计算的基础设施,探索依托城际轨道及地铁站点规划建设低空起降公共场站。

瞄准关键问题 完善监管措施

近日,据中央空管办(中央空管委办事机构)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国实名登记注册无人驾驶航空器目前超220万架,通用航空器超3200架;2024年,空管系统共保障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3.4亿余架次、2600万余小时,保障通用航空飞行120万余小时,运行态势处于历史高位,后续还将呈现持续快速增长势头。

然而,面对如此庞大的飞行需求,空管系统正面临严峻挑战。空域管理碎片化、基础设施不足、安全监管滞后等问题仍制约其规模化发展。

中央空管委此次部署“健全低空管理体系”和“优化空域资源配置”的举措,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从试点探索转向规模化、规范化发展的新阶段。添翼数字经济智库高级研究员吴婉莹表示,相比以往改革,此次突破在于强调“一体化低空空管体系”和动态平衡的空域供给机制,通过统筹多方管理主体职责和基础设施覆盖,有望缓解空域使用审批难、协调效率低等痛点。

首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董晓宇说:“就低空经济发展而言,健全低空管理体系和优化空域资源配置,一是明确了发展框架与规范,使低空经济发展有章可循,减少混乱和不确定性;二是促进资源高效利用,合理分配空域,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激发产业创新活力,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低空经济领域。”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卢鼎亮认为,中央空管委此次部署工作,标志着我国低空经济进入体系化建设阶段。“健全低空管理体系”和“优化空域资源配置”,旨在解决长期制约低空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此次加强低空空管工作,有利于进一步释放空域资源,通过灵活的空域管理模式(如动态释放、分类划设),推动空域供给与需求的高水平动态平衡,为无人机、eVTOL等新兴通航应用提供更多空间。

“在关键技术方面,城市空中交通、无人机交通管理,以及先进雷达监测、通信导航等技术是应对关键,可优化低空交通布局与精准管控。”中央财经大学副教授刘春生表示。

卢鼎亮认为,在构建“一体化低空空管体系”方面,应当加强军地民协同,通过设立省级低空空域协同运行中心,统一归口管理空域分配。同时,加强数据共享与标准化,打通军民航飞行管理、气象等系统,建立全国统一的低空航图和技术标准;通过空管数据中台建设,提升军民航数据交换效率,降低空域冲突率。另外,还应当加强地方试点与全国统筹,在试点城市探索空域管理权限下放,形成可复制的经验后逐步推广。

在低空飞行安全监管核心问题上,吴婉莹表示,无人机和通航飞机分类分级管理势在必行。轻型无人机可采用较为简便的监管方式,而大型通航飞机则需严格监管。ADS-B(广播式自动相关监视)、远程ID等技术能实时获取飞行器位置、状态等信息,有效提升监管效率,让监管部门对低空飞行活动“看得见、管得住”。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