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中心 > 政策法规
数智赋能发展 创新引领未来
发布日期:2025-09-10 14:17:53.0 文章来源:中国水运网

9月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国—东盟经贸合作情况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有关情况。

本届东博会将于9月17日至21日在广西南宁举办,主题为“数智赋能发展,创新引领未来——以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新机遇助建命运共同体”,将重点聚焦经贸合作和人工智能展示两大方面,呈现含“AI”量高、含“商”量高、含“新”量高、含“金”量高四个方面的新特点。中外领导人等重要嘉宾将共同出席开幕式,45个国家的约3200家企业参展,新设人工智能专馆、新质生产力专馆和蓝色经济、外贸优品等展区,集中展示中国同东盟国家合作的最新成果。

聚焦人工智能“AI”主题出彩

人工智能所带来的新一轮产业变革已经深刻改变了我们的世界,也在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亦是如火如荼。

第22届峰会在促进中国和东盟在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合作方面的举措,具体可概括为“四个一”,即:

发布一组倡议报告,凝聚各方共识,中国贸促会将与东盟10国工商会共同发布《中国—东盟工商界关于人工智能产业合作南宁倡议》,同时发布《中国—东盟人工智能产业合作研究报告》《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场景应用案例集》,助推区域数字经济合作朝“普惠繁荣、和平安全、平等包容”方向发展。

搭建一批高能级平台,贯通产学研用,首次设立人工智能应用展示专区,将展示包括服装、娱乐、医疗、餐饮、法律、金融等领域的大模型和终端应用,通过可见、可感、可触、可及的沉浸式场景,让嘉宾与AI互动交流。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国际合作圆桌会、成立中国—东盟商务理事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为人工智能合作提供机制性保障。

创建一系列智慧会务场景,让AI成为参会标配。上线峰会专属数字人,支持中、英及东盟多语种,解答嘉宾需求,并通过算法辅助嘉宾现场精准开展供需对接,查询个性化日程,提供商事认证、法律咨询等服务。首次应用人工智能生成技术,为参会嘉宾定制专属的峰会形象。

升级一条跨境产业链,推动成果变现。本届峰会秉持“以会促贸、以会促投”理念,聚焦人工智能产业链融合发展,广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领域国内外企业参会洽谈。东盟及“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商协会、企业将携带智慧城市、智慧制造、智慧农业等领域项目来华洽谈;国内人工智能头部企业也将携带最新的产品应用、解决方案参会,与各方一道携手共赴人工智能、数字经济蓝海。

“为回应东盟关切,切实提升区域经济数智化水平,第22届峰会突出‘AI’唱主角的特色亮点。”中国贸促会副会长李庆霜介绍说。

“‘AI’主题出彩,主要体现在‘五个一’。”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副主席卢新宁解释说。

记者了解到,“五个一”具体指——

一个AI专馆,首次创设1万平方米人工智能专馆和新质生产力专馆,华为、阿里云、奇安信、科大讯飞等近200家人工智能头部企业和初创团队将集中亮相。

一场AI圆桌会,首次举办中国—东盟人工智能部长论坛,中国与10个东盟国家人工智能“掌门人”将共话发展。

一批AI新科技产品,国内和东盟国家的一些硬核AI产品将首发亮相。

一系列AI主题活动,包括中国人工智能出海未来独角兽榜单、AI行业大咖对话沙龙等十多场活动。

一个AI会展智能体,本届东盟博览会将推出国内首个会展智能体,将于9月13日正式上线,它可用在智能客服、导览、会议安排、行程规划、智能云展、智能撮合等17个场景,还支持8种东盟语言,提供便利的智能服务。

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合作既要有政策指引,更要有产业落地。第22届峰会就是要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让政府、企业、科研机构、青年创客都能找到自己的接口。

“我们期待与各方一道,把峰会打造成为区域人工智能、数字合作的重要平台,为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贡献新的智慧和力量。”李庆霜说。

凸显企业主体地位 含“商”量高

东盟博览会作为高规格、高层次的国家级平台,近年来越来越注重企业的主体地位。第22届东博会更是把紧扣企业需求作为主要的目标,拿出多项举措努力让企业真正“当主角、得实惠、享服务”。

本届东盟博览会凸显企业主体地位,布局16万平方米的展馆,1万多家企业到会采购洽谈,7个东盟国家包馆,33个“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参展,外国企业占比38%。东盟10个国家工商会领袖将聚首南宁。商协会和企业主导的经贸活动占比54.2%,创历史新高。

作为东博会的重点活动之一,东盟—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即将启幕。中方精心设计,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为中外方企业提供对接服务,并正在筹备9月18日在南宁举办的线下对接大会。

此次对接活动充分发挥金融服务桥梁作用,聚焦先进制造、绿色农业、数字科技等重点产业,以经贸园区、交通物流和新兴产业发展为主要抓手,积极推动区域产供链合作持续走深走实。

截至目前,已组织本地区超过2000家企业参加线上对接活动,其中境外企业近400家,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供需匹配,已向超过1600家企业反馈匹配结果,为意向企业举行了10余场线上的专题对接服务,努力为企业搭建常态化的对接平台。

企业是展会的主角,本届东博会是如何以务实举措突出“以企业为主体”的?

“比如我们注意到,各国企业对于产供链合作、商务法律、RCEP、企业‘走出去’、3.0版商机等方面有强烈的需求,就重点安排了东盟—中日韩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大会、中国—东盟投资法律研讨会、RCEP经贸合作高端对话、品牌出海对接会、经贸合作对话等活动,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卢新宁举例说。

同时,本届东博会推出了创新举措——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即时服务。东博会智能体的“智能撮合”功能可以为有共同需求的客商临时搭建会议讨论区。比如参展商要找采购商,只要扫描扫二维码,在搜索框输入需求和条件,智能体不仅会立即推荐匹配的目标客户,还能主动帮助参展商联系目标客户,发出洽谈邀约,在短短几秒钟内,精准配对。

“在本届东博会结束之后,我们还会继续为企业提供‘365天×24小时’服务,为企业搭建一个永不落幕的经贸合作平台。”卢新宁补充说。

中国同东盟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势头

近年来,在双方领导人战略引领下,中国同东盟国家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经贸往来保持良好势头。

一是贸易规模实现新增长。中国连续16年保持东盟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东盟连续5年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24年,中国与越南、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等5个东盟国家双边贸易额均突破千亿美元,其中,与越南、马来西亚的双边贸易额已突破两千亿美元。今年1—7月,中国同东盟贸易规模达5970亿美元,同比增长8.2%,占同期中国外贸总额的16.7%。

二是投资合作实现新提升。截至2025年7月,中国同东盟累计双向投资超过4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在东盟累计完成工程承包额达4800亿美元。双方积极拓展数字经济、电子商务、绿色发展等领域合作,新兴领域合作成效显著。

三是产业融合实现新发展。面对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对全球产供链带来的冲击,中国与东盟坚持多边合作,共同维护区域产供链的稳定畅通。双方产供链上下游协作更加紧密。一批园区、互联互通项目稳步推进,进一步推动产业融合,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

四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实现新突破。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全面完成,首次系统性构建覆盖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的全链条合作框架,实现规则升级。《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高质量实施,区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中国—东盟东部增长区、澜湄等次区域合作稳步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的制度红利进一步释放,中国—东盟区域经济一体化领域不断拓宽、层次不断加深。

中国和东盟在贸易领域精诚合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已成为全球贸易发展合作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下一步,中方将坚定不移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重点从“挖潜力”“升便利”“强赋能”等方面,继续推动中国—东盟贸易提质增效,迈上新台阶。

“挖潜力”即挖掘双边贸易规模的潜力。搭建双方大宗商品多主体交易和对接平台,推动大宗商品交易创新。深化国际供应链合作,大力发展数字贸易、绿色低碳等新兴领域的贸易,拓展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贸易,增强贸易发展动能。

“升便利”即加速升级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要素和信息流通效率,着力破除难点、打通堵点、强化关键节点。加大跨境通关合作力度,加快推进中越友谊关—友谊智慧口岸等项目建设,提升各口岸通关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与东盟国家在规则、规制、标准、管理等方面的磋商和对接,健全贸易便利化工作机制。

“强赋能”即加强数智化及展会赋能力度。加快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整合贸易、物流、产业多维度的信息,实现数据共享。积极布局与双边贸易和产供链相匹配的数字服务中心,为区域贸易和产供链提供便捷的数字化服务。同时,充分利用东博会等展会平台,支持双方企业相互开拓对方市场,赋能双方贸易升级发展。

“我们愿携手东盟各方,进一步用足用好中国—东盟博览会平台功能,推动自贸区3.0版升级议定书如期签署,加快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为维护自由贸易和多边贸易体制贡献力量。”商务部副部长鄢东表示,将与各方密切配合,精心筹备,共同办好本届博览会,进一步凝聚合力,开拓创新,共促发展,不断推动双方经贸合作迈上新台阶。

专题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