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商务部发布《中国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报告(2025)》,其中,宁波片区三项案例入选,聚焦航运服务、跨境电商、跨境结算三大领域,通过制度创新改革破解深层次开放难题,为全国自贸试验区提升战略提供了“宁波解法”。
一艘国际货轮驶向宁波舟山港,无需停航即可完成全部证书办理;一个跨境电商包裹通过分拣线,0.2秒内被精准识别、无感放行;一位外籍专家入境中国,薪酬购汇动动手指就能线上完成……这些看似独立的便利场景,背后是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打出的一套制度型开放的“组合拳”。
“海陆空”联动重塑国际船舶服务生态
在过去的航运流程中,“船等证、证等人”的情景是常态,传统模式长期制约着效率。宁波片区瞄准船舶从“准入”到“入境”再到“作业”的全周期痛点,打出了一套“海陆空”联动的改革组合拳。
在准入端做“减法”,实现“一船多证一次通办+不停航”。“过去一艘船要投入运营,需要办理所有权登记、国籍证书、检验证书等7大类30多份证书,部门之间串联审批,全部办完要30多个工作日。”宁波海事局相关负责人坦言,“船等证”意味着巨大的运营损失。针对这一痛点宁波海事局将“串联”改“并联”,推行“一船多证一次通办”。通过“一表申请、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办证时间被压缩至2-3个工作日,效率提升90%以上。更具突破性的是“不停航”改革,船舶在转籍期间可持原证书继续运营,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转籍“零停航”。
在入境端做“加法”,打造“空中政务走廊”。改革并未止步于“纸面证书”。针对船舶靠泊后查验耗时的问题,宁波创新推出“空中政务走廊”,利用直升机将查验人员投送至锚地,实现船舶入境“到港即查”。“这不仅是空间的延伸,更是服务模式的颠覆。”宁波边检站工作人员表示,该模式还能通过“机-船搭靠”方式,高效完成医疗救援、物资补给和船员换班,将政务服务精准送达“海上最后一公里”。
在作业端做“乘法”,推行“班期优先”计划。面对全球最繁忙的港口之一,宁波海事部门革新“先到先靠”的传统作业模式,建立《航线班期》机制,对按班期抵港的船舶给予优先保障。同时,深化“分段引航”“靠前抛锚”等举措,形成调度联动效应。数据显示,马士基美东二线的平均等泊时间从超过30小时大幅降低至约6小时,准班率从不足30%跃升至80%以上。高效的营商环境成为“强磁场”,2024年宁波新增航运企业28家、船舶68艘,船舶平均吨位超出全国平均水平70%。
“智慧监管”构建跨境电商高能级枢纽
在宁波保税区的仓库内,一条条分拣线高速运转,包裹在经过扫描设备的瞬间,海关系统便已完成识别判定。“我们首创了进口包裹出区嵌入式监管模式,将监管要求嵌入企业生产流水线。”宁波海关相关负责人介绍,未被布控的包裹实现“无感放行”,单个包裹验放时间仅0.2秒,整体出库效率提升20%。
作为全国首个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突破千亿元的城市,宁波面临的不仅是业务量的增长,更是对监管与服务模式的极限考验。针对这些挑战,宁波海关在全国首创“智慧报关厅”项目,并配套开发“智能驿站”小程序。企业可像取快递一样,通过智能快递柜24小时递交和领取海关单证。“过去缴税要1-2天,现在5分钟内即可完成。”宁波保税区一家跨境电商企业关务经理表示,“税款担保也实现了电子化,即申即办,彻底告别了‘银行、海关两头跑’。”
全流程监管的创新已从通关物流延伸至销售售后全链条。支持企业“组套销售”,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全面推广“退货中心仓”,让退货包裹在区内“一次分拣、一次申报”,处理时间缩短3天。同时,依托“全球二维码迁移计划”(GM2D),构建了从海外源头到国内消费者的全流程溯源体系,已覆盖542个热门品类,赋码量超2亿枚。
这套以“无感”追求“有感”便利的监管模式,释放出强大的集聚效应。今年前三季度,宁波跨境电商网购保税进口商品货值225.63亿元,规模居全国前列;宁波跨境电商特殊监管区域出口货值43.3亿元,同比增长17.4%,占全国超四成,居全国首位。天猫国际、京东国际、亚马逊等国内外巨头持续加码布局,宁波作为跨境电商高能级枢纽的地位日益稳固。
涉外用汇创新打造开放型经济“人才生态”
高水平开放,需要货物的自由流动,更需要人才的自由流动与其背后资金流的顺畅便捷。但银行对公和对私业务长期割裂,导致企业信用无法惠及员工,形成了企业与人才的“双向烦恼”。通过走访126家企业与人才主管部门,人行宁波市分行精准梳理出“银行公私业务分离”“线上服务不均衡”等4类诉求,针对性构建“引进来+走出去”双场景解决方案。
针对“引进来”的人才,制作涵盖20个高频场景的《支付指南》,让其入境前即了解国内支付环境;针对“走出去”的驻外人员,推动银行开发“跨境薪智汇”等线上渠道,实现薪酬购付汇“指尖办”。
“我们以企业的信用为符合条件的员工‘背书’,推行‘越诚信、越便利’的管理模式。”人行宁波市分行相关人士介绍,银行将尽职调查前置至人才招录环节,并为重点企业网点提供预约预审、3天办结等标准化服务承诺。
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60余家科研院所和跨国公司复制推广,惠及涉外人才超4000名,用汇效率提升50%以上。这一创新不仅解决了个人烦恼,更优化了区域营商环境,形成了从单点便利到生态优化的辐射效应,有力支撑了宁波外贸出口稳居全国前列,并吸引了更多优质制造业企业和总部经济落地。
自贸试验区作为国家高能级的开放平台,承载着最前沿的对外开放探索。自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以来,宁波片区主动服务国家战略,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战略,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对外开放之路。在制度创新、开放合作、产业聚集、营商环境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引领性、标志性成果,成为全省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引擎。此次入选报告的三个案例,正是宁波片区推进制度型开放的一个生动写照,体现了该市人行、海关、海事、边检、市场监管等有关职能部门践行“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的使命担当,也为全国自贸试验区破解开放难题提供了可复制的 “宁波方案”。